静脉曲张

时间:2020年09月22日点击:

静 脉 曲 张

下肢静脉曲张病因主要病因: 浅静脉第一对瓣膜(股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先天性静脉壁薄弱

  一、发病原因

  静脉壁软弱、静脉瓣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持久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

  1.先天性静脉壁薄弱或静脉瓣膜功能缺陷,如瓣膜缺如或发育不全。因此静脉壁易于扩张,近端静脉瓣膜闭锁不全使血液倒流,进一步影响其属支,最终造成静脉曲张。

  2.长期站立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的重要因素。血柱垂直的重力对下肢静脉压力增大,同时回流可以直接造成大隐静脉瓣膜破坏,因此大隐静脉曲张多见于长期站立的劳动者。

  3.妊娠妇女或盆腔肿瘤患者,由于腹内压增高,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可引起下肢静脉曲张。

  

二、发病机制

  1.静脉本身因素

  (1)静脉壁软弱和静脉瓣缺陷,是全身支持组织软弱的表现的一部分,并与遗传因素有关。由于浅静脉位于皮下组织内,又缺乏有力的支持,当静脉内压力增大时(如负重、咳嗽以及长期站立等),此种情况易引起静脉扩张,近端静脉瓣产生闭锁不全,血液向下倒流,使静脉压力增高,又逐渐破坏远端瓣膜,终致产生静脉曲张。由这种情况发病者称为原发性静脉曲张。

  (2)当浅静脉壁和瓣膜受外伤后,若愈合不良,可能影响管壁弹性和瓣膜功能,而于受伤处发生静脉曲张。

  (3)在老年人,静脉壁开始退化,亦容易发生静脉曲张。

  2.静脉压升高 静脉本身虽无病变,但由于血液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而容易发生静脉曲张。

  (1)职业因素如长期站立工作者,作用于下肢静脉壁的血柱变直,以致下肢静脉内压力显著增大;又由于经常采取直立体位,下肢肌肉收缩较少,影响静脉血液回流,当其血量超过静脉回流的负荷时,即引起静脉内压力升高而发病。

  (2)妊娠时子宫增大、盆腔内肿瘤和肿大淋巴结压迫髂静脉亦可引起浅静脉曲张。

  (3)深静脉受阻(如股静脉血栓形成),浅静脉代偿性扩张。

  由除静脉壁软弱和静脉瓣缺陷者外的原因所引起的静脉曲张为继发性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大多发生在大隐静脉,亦有大、小隐静脉同时发病者,而单独小隐静脉发生者则较少,深静脉因位于肌群之间而受到保护,同时下肢运动时,肌肉收缩,有助于血液循环,故不发生静脉曲张;相反。浅静脉因无上述保护条件,所以容易引起静脉曲张。

  主要病理变化发生在静脉壁中层,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静脉内压力升高,在早期为肌纤维和弹性纤维代偿性增厚,后期肌纤维和弹性纤维则萎缩,甚至消失,均为结缔组织所代替,于是部分静脉壁因变薄而扩张,也有部分静脉壁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变厚,以致成为不均匀的结节状表现。同时静脉瓣膜萎缩、硬化,而影响其功能。


三、下肢静脉曲张预防

  一、预防:

  1.一级预防 从事长期站立工作的工厂、企业应予劳动保护,如工作时要应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工作间隙组织做工间操等。

  2.二级预防 轻度静脉曲张的病人,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抬高患肢。对有症状而无禁忌证患者可采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切断所有属支,抽剥大隐静脉主干及分支,结扎切断关闭不全的交通静脉、局部切除纡曲静脉团。小隐静脉曲张者应同时做小隐静脉干及分支剥脱。硬化剂注射压迫疗法,特别适用于术后残留曲张静脉的辅助治疗。常用硬化剂为5%鱼肝油钠溶液、油酸乙醇胺(ethamolin)溶液、3%十四羟基硫酸钠(sotradecol)溶液以及高渗糖水及盐水。每点注射剂量是5%鱼肝油酸钠1~2ml,同时可做多点注射,注射后应加压包扎至少要6周,使静脉壁相互粘连而闭合。注射加压治疗近期疗效较满意,但复发率高,需反复注射,注射时有部分病人有过敏、溶血反应,偶而发生肺栓塞,硬化剂漏入皮下可引起皮下坏死,所以应特别注意。

  3.三级预防

  (1)溃疡:是下肢静脉曲张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给病人带来苦痛和生活的不便,经久不愈的溃疡会导致恶变,因此应及时治疗。①积极治疗原发病。②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加强营养。③局部可用生理盐水、1∶5000呋喃西林溶液,1%新霉素溶液湿敷。外敷东方1号药膏或氧化锌胶布敷贴促进溃疡愈合。④溃疡面大,持久不愈者可行溃疡切除。局部植皮。

  (2)急性出血:多由于轻微外伤导致静脉破裂出血,出血量大而难以自行停止,所以必须及时处理。出血时,抬高患肢、加压包扎,必要时可缝合出血静脉。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相关文章

上一篇:痛 风

下一篇:子宫肌瘤 (子宫良性肿瘤,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