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能量养生网——专业养生网站,打造健康领域良心品牌
当前位置:自然能量养生网 >> 常见疾病 >> 浏览文章

糖尿病 (消渴)

时间:2020/9/22 4:38:4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导读糖尿病(消渴)糖尿病病因一、发病因素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一)1型糖尿病1.遗传因素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

糖尿病 (消渴)

糖尿病病因

  一、发病因素

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一)1型糖尿病

  1.遗传因素

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2.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但病毒感染后,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决定。


(二)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现一般认为是具有强烈的遗传或为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环境因素有肥胖、活动量不足和老龄化等。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虽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但大多数伴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二、糖尿病病理生理

  (一)1型糖尿病的自然发病过程

  第一期(遗传易感性:与HLA某些位点有关)

  第二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胰岛B细胞损伤)

  第三期(免疫学异常:循环中可出现多种针对B细胞的自身抗体,胰岛素分泌功能尚维持正常)

  第四期(胰岛B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功能渐降低,血糖升高,以致出现糖尿病)

  第五期(临床糖尿病:胰岛B细胞残存量小于10%,显著高血糖伴临床症状)

  第六期(临床糖尿病历经数年或多年后,B细胞完全破坏,胰岛素水平极低,失去对刺激的反应,许多患者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


  (二)1型糖尿病胰岛病理

  (1)早期病理改变

早在1910年即记载了1型糖尿病患者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的急性胰岛炎,随后报告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6个月后死亡的个体尸检显示胰岛的2/3有上述损害,存活的B细胞不到总量的10%。但病程长的患者无淋巴细胞浸润。1型糖尿病病程较短的患者可见胰岛B细胞的局部再生,但随着疾病的进展,B细胞的局部再生越加少见,且再生的B细胞随之亦被破坏。

  (2)晚期病理

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1.5~34年后的尸检显示:由于占正常胰腺98%的外分泌组织的萎缩,胰腺重量下降。外分泌腺的萎缩可能由于缺乏高浓度的胰岛素通过血管床对本身胰腺的灌注,胰腺内高胰岛素浓度对其自身有营养作用,而该作用是皮下给予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所达不到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少且小,重量不到正常人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1/3,B细胞几乎完全缺乏。胰岛几乎仅包含α细胞和σ细胞及位于胰腺头部远端的PP细胞。每个胰岛内α细胞和σ细胞的数量正常或增加,胰腺内总的α和σ细胞的量在正常范围。


(三)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

(以下1-4条为核心病因)

1.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减少

2.肝糖生成增加

3.肌肉葡萄糖摄取减少

4.脂解增加

5.胃肠道肠促胰素作用减弱

6.胰岛α细胞胰高糖素分泌增加

7.肾葡萄糖重吸收增加

8.脑神经递质功能障碍


 三、中医辨证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详细。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

  (一)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母体胎养不足、后天损耗过度、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肾阳偏亢,使胃热盛而消谷善饥。

  (二)饮食不节、形体肥胖、长期过食

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三)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消渴患者始则阴虚燥热,而见多饮、多尿、善饥。时日既久,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如全身困倦乏力、食少难化、大便溏薄、口干不欲饮、夜尿多而白天反少,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或淡黄。这是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糖尿病预防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迅速增加,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其并发症涉及多系统多器官,严重危害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99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大会上,提出了积极开展糖尿病三级预防的问题,并达成了统一认识。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避免糖尿病发病。一级预防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宣传糖尿病知识;

二是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肥胖、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

三是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应及早地实行干预。

一级预防的干预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干预。临床试验证明,通过减轻体重、体力活动增加、饮食调整等一系列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可以降低糖尿病风险。其次,应用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等药物干预也可以起到减少糖尿病发生的作用。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及早检出并有效治疗糖尿病。应该将血糖测定列入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如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等异常症状,一定要仔细检查,及早诊断。

在治疗方面,应当贯彻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及治疗措施个体化四项原则。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了糖尿病血糖控制现代治疗五要点:

(1)饮食治疗。控制每日摄入食物的总热量,日常饮食宜低脂肪、适量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提倡高纤维饮食、清淡饮食,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

(2)适当运动。体育锻炼宜饭后进行,时间不宜长强度不宜大;

(3)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与胰岛素;

(4)血糖监测。患者需掌握自我血糖监测技术,学会如何监测血糖以及监测的频度;

(5)糖尿病教育。此外,糖尿病治疗要全面达标,除血糖控制满意外,还要求血脂、血压正常或接近正常,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并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延缓和(或)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需要加强糖尿病并发症教育,如并发症的种类、危害性、严重性及其危险因素等和预防措施等。应尽可能早地进行并发症筛查,以尽早发现和处理。通过有效的治疗,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在早期可能终止或逆转。

DCCT试验和UKPDS试验均已证实,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和血压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和残废率。因此需早期积极控制血糖至基本正常,并要认真控制肥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大量饮酒等不利因素,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合理,适当体力活动及正确的药物治疗。



上一篇:低血压

下一篇:痛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