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能量养生网——专业养生网站,打造健康领域良心品牌
当前位置:自然能量养生网 >> 常见疾病 >> 浏览文章

乳 腺 癌

时间:2020/9/22 5:01:5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导读乳腺癌乳腺癌病因一、乳腺癌疾病已知的几种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1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

乳 腺 癌

乳腺癌病因

一、乳腺癌疾病

  已知的几种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 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 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 其他乳房疾病。

  4 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 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 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 口服避孕药。

  9 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 饮酒。

  11 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2病毒感染

  13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14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Li(1988)报道,美国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青人,而他们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征。研究证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遗传基因的传递所致,即发病年龄越小,遗传倾向越大。随着遗传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阐述。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①发病年龄轻;②易双侧发病;③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病人,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

  

2、基因突变

癌基因可有两种协同的阶段但又有区别,即:启动阶段和促发阶段。目前对癌基因及其产物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已得出结论为:有数种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形成;正常细胞第1次引入癌基因不一定发生肿瘤,可能涉及多次才发生癌;癌基因不仅在启动阶段参与细胞突变,而且在乳腺癌形成后仍起作用;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增生癌变过程中,可能有不同基因参与。

  ①放射线照射可引起基因损伤,使染色体突变,导致乳腺癌发生。

  ②内分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发阶段,而正常女性内分泌激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乳腺癌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直接关系。

  雌激素、黄体酮、催乳素、雄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均有关系。乳腺中的雌激素水平比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高若干倍。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即胆固醇环氧化物可诱发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且胆固醇环氧化物本身便是一种致突变、致癌、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

  ③外源性激素,如口服避孕药,治疗用雌激素、雄激素等,都可引起体内上述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产生相应的效应。

  ④饮食成分和某些代谢产物如脂肪与乳腺癌的关系:由动、植物油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小鼠乳腺肿瘤发生率增加。在致癌剂对小鼠的致癌作用的始动阶段,增加脂肪量不起作用,但在促发作用阶段,脂肪喂量增加,肿瘤增长迅速加快。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机体免疫力下降,不能及时清除致癌物质和致癌物诱发的突变细胞,是乳腺癌发生的宿主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大多数肿瘤包括乳腺癌易发生于中老年的原因之一。

  4、神经功能状况

乳腺癌病人不少在发病前有过精神创伤,表明高级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可能为致癌剂的诱发突变提供有利条件。

乳腺癌预防

  乳腺癌【预防】

  乳癌的早期发现 众所周知,癌瘤并非不治之症,关键是能否做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多年来,临床实践已经证实,对大多数癌瘤来说,若想提高治愈率,单靠改进治疗方法,收效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就乳房癌来讲,近数十年来,国内外在治疗方法上虽然经过了多方面的种种改进,但其病死率未见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仍由于就诊较晚,在所治疗的病人中,中晚期病例占多数所致。这就要求我们提倡检出早期癌以减少晚期癌的出现,将是提高乳房癌生存率的有效途径。

  现代对早期乳房癌的要求应是微小癌(直径<0.5cm)和临床上触不到肿块的To癌列为早期,因为此类癌甚少转移。经手术治疗后,其10年生存率一般可达90%以上,大量检出此类癌,将有可能对生存率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多的检出此类早期癌,提出以下几点。

  1.建立早期癌的新概念

在日常受检的病人中,早期癌并非少见,而且理应多于常见的中晚期癌,因为在乳腺癌生长的自然病程中,临床前期约占全程的2/3。尽管如此,早期癌却甚少被检出,表明在检查时大多数早期癌从检查者手下漏过。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检查者对早期癌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迄今绝大多数检诊者仍沿用以乳房肿块作为诊断乳房癌首要体征的传统概念,而前述早期癌未必都形成明显的肿块,在此概念指导下,早期癌必然难得检出。因此应重新认识早期癌的新概念。


  2.认真查询乳腺癌易患因素

乳腺癌的易患因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项:(1)乳癌家族史,特别是受检者的母亲和姊妹曾否患本病;(2)月经初潮过早(小于12岁),或闭经过迟(大于50岁);(3)大于40岁末育;(4)一侧乳房曾患癌,对侧乳房也属易患部位等等。凡有这些因素的人都应视为易患乳癌者,应作为重点检查对象。

  3.对乳房出现的任何异常均应查明原因

  (1)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溢液,较多与乳癌并存,尤其50岁以上妇女出现血性溢液时,约半数以上可能为恶性。

  (2)乳房腺体局限性增厚,这是临床上甚为常见但又不被重视的体征。此种情况如出现在未绝经的妇女,尤其随月经周期有些大小变化时,多属生理性。如果增厚组织长期存在,与月经周期变化无关,或日益增厚及范围增大,尤其出现在绝经后妇女时,必须予以重视。

  (3)乳头糜烂经反复局部治疗无效,多应考虑派杰病,作细胞涂片阳性率很高,均应及时作出诊断。

  (4)乳房痛,在绝经前妇女,尤其随月经周期改变,痛的程度也有或轻或重的不同变化时,多属生理性。如痛为局限性,有固定的部位,与月经周期无关或为绝经后妇女,均应查明原因。

  (5)不明原因的乳晕皮肤水肿、乳头回缩以及乳房皮肤局限性凹陷等,均需认真查清原因。

  总之,早发现和早治疗无疑是乳癌防治的发展方向。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大力普及早期乳癌的检诊知识,广泛开展乳癌普查和妇女自查乳腺,以期早日实现提高生存率和降低病死率的目的。